乌克兰空军承认在基辅上空击落了自家无人机****** 据法新社报道,当地时间4日,乌克兰空军表示,在首都基辅发生一系列爆炸后,乌方击落了一架在基辅上空失控的乌克兰无人机。
据报道,当地时间4日晚,基辅发生了一系列持续约15至20分钟的爆炸。报道称,此前,俄罗斯已于3日和4日之间对其进行了一波夜间袭击。
“(4日)晚上约8时,一架‘旗手’TB2无人驾驶航空装置在基辅地区的一次预定飞行中失去控制......目标被摧毁!”乌克兰空军称,它正在确定 “可能”发生技术故障的原因。
报道称,爆炸发生时,法新社记者看到防空部队正试图击落一架无人机,而基辅市军事管理部门说 “防空部队正在工作”。记者看到,就在基辅市军管会宣布空袭警报结束时,空气中出现了一团黑烟。
基辅市长克里琴科说,消防员在首都索洛米扬卡区的四层购物中心底层将火势扑灭。他说,大火蔓延了50平方米,造成了一些表面上的损坏,但没有受害者的报告。此次着火区域正是失控无人机被击落后的坠落区域。
对于这架无人机的归属,乌克兰方面的表态曾发生变化。乌克兰总统办公室负责人安德烈·耶尔马克最初曾表示,这是一架被击落的敌方无人机。乌空军后来又承认,这是自家的无人机。
此前俄方3日曾发表声明称,乌克兰方面使用两架无人机针对克宫发起攻击,后被俄军击落。声明指出,俄方认为袭击目的是“刺杀俄总统普京”。
袭击发生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发声否认攻击克宫,称“我们甚至没有足够的武器攻击普京或莫斯科”。乌克兰总统办公室顾问波多利亚克也对此表示否认,称乌方与此次袭击无关,因为此举“不解决任何军事目的”。
德媒:以色列将使用“铁光束”激光武器系统****** 德国《世界报》网站10月15日报道称,据以色列媒体报道,为防御哈马斯猛烈的火箭弹攻击,以色列将首次使用激光武器系统。
报道称,不到10年前,以色列在新加坡的一个军备展上展示了名为“铁光束”的防空系统项目。该系统的高能激光据称可摧毁来袭的小型火箭弹、无人机或者迫击炮弹。
该防御系统旨在补充和部分替代经过考验的“铁穹”系统。以色列军队使用“铁穹”系统防御哈马斯从加沙或什叶派真主党从黎巴嫩发射的火箭弹。以色列为“铁穹”系统投入了大量资金,该系统在黎巴嫩2007年使用“喀秋莎”火箭弹攻击以色列后开始研发并取得成功,目前用于保护以色列较大城市。
“铁穹”系统目前在不同场景下的拦截率远超90%,证明了自身的有效性,而“铁光束”能否通过考验还不得而知。据称,该激光防御武器的射程在几百米到7千米之间,远低于拦截导弹射程可达70千米的“铁穹”系统。“铁光束”系统旨在消除对“铁穹”系统来说过近的威胁。
上述两套防御系统均由以色列军工企业拉斐尔先进防务系统有限公司研发。2022年底,美国最大的军工企业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加入“铁光束”系统项目,目的是研发出功率更大、更有效的激光武器。
专家称,“铁光束”是一套功率达到100千瓦级别的高能激光武器系统。据称它也有能力摧毁无人机群。与“铁穹”系统相比,其优点是低得多的单次发射成本、理论上无限的弹药储备以及较低的运行成本。
在这方面,各种数据的差异也很大。据称,所有费用计算在内,单次激光发射的成本为几美元到2000美元,而每枚“铁穹”拦截导弹的成本为2万美元到15万美元。
但是“铁光束”系统也有缺点:激光束必须在几秒钟内准确追踪空中的待摧毁对象并像焊枪一样精确地在上面烧出一个洞。这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天气也有一定影响:雨和雾会限制激光束的使用。专家称,因此“铁光束”系统将始终只是一个补充,绝不会成为一套完全独立的防空系统。
提出“铁光束”概念的拉斐尔公司不是唯一正在研制激光武器的军工集团。全世界都在研究相关技术。例如,德国莱茵金属有限公司和欧洲导弹集团的德国子公司多年来一直活跃于该领域。最近两家公司在F124型“萨克森”号护卫舰上进行的试验完成了超过100次试射。
然而,据美国《防务新闻》周刊网站10月16日报道,之前社交媒体上流传的据称是以色列-哈马斯战争期间高能激光武器摧毁导弹的视频,实际是由一款军事模拟电子游戏的片段改编而成。
报道称,在这些经过裁切的低分辨率视频图像中,空中大批炮弹在一座高塔前被拦截。然而这些图像源自波希米亚互动模拟公司出品的一款“大型军事沙盒游戏”《武装突袭3》。社交平台X(原“推特”)上多个知名账户上周末分享了这些视频,误以为它们展示了拉斐尔先进防务系统有限公司开发的“铁光束”防空系统在现实世界的应用。
总部位于捷克的波希米亚互动模拟公司10日警告说,该公司的这款游戏——背景设定在未来一场虚构的冲突中,并且很容易被玩家修改和录制——正被用于散播虚假信息。英国广播公司、“战区”专栏和以色列时报网站后来报道称,这些视频及其文字描述具有误导性。
经过处理的《武装突袭3》视频片段此前还曾被人误以为是阿富汗、叙利亚和乌克兰前线的影像。
报道称,美国《网络中心战杂志》此前报道称,“铁光束”防空系统预计将在2024年或2025年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