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群雄争霸!欧锦赛各国排名:塞尔维亚居首 德国2 法国3 西班牙8!

(图1)

德媒分析:以军地面进攻为何依赖天气******  据德国《世界报》网站10月15日报道,天气预报显示,15日白天“晴,最高气温25摄氏度”,但晚间多云,夜间甚至还会有雷阵雨。这对地面进攻来说并非理想条件,尤其是16日预计仍将是坏天气。

  报道指出,军队急需的侦察无人机和战斗机的能见度都受到影响。以色列军方很可能出于这个原因,暂时推迟了对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的“铁剑”行动。

  以色列军方已调动30万士兵包围了整个加沙地带。战斗机昼夜不停地对哈马斯阵地进行攻击。海军舰艇也在地中海沿岸巡航,参与对哈马斯的炮击。

  这是以色列对规模相对较小的哈马斯(估计最多3万人)部署的水陆空巨型战争机器。尽管以色列在人数上占优,但对加沙的地面进攻绝非易事。从以往的战争中可以看到,误以为较弱的对手在不对称作战中的成功率反而很高。

  哈马斯和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肯定为应对以色列的进攻做好了准备。哈马斯及其盟友显然信赖他们多年来耗巨资稳步扩大的防御工事和武器库。

  报道称,不难推测,哈马斯埋设了大量诡雷和地雷,并准备好了伏击。他们的出发点和基础就是其地道网,据称这些地道总长达400公里,遍布整个加沙地带。

  以色列步兵营在2014年的加沙战争中已有过惨痛的经历。当时,他们在打击哈马斯的行动中损失惨重。如今,以军希望通过新战略避免这种情况——他们希望采取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联盟”在叙利亚拉卡和伊拉克摩苏尔打击恐怖组织“伊斯兰国”(IS)时使用的方法。

  以色列军事情报局前局长阿莫斯·亚德林说,为了“解放”这些IS当时的据点,它们被夷为平地。“这就是我们现在要使用的战略,”亚德林指出,“在加沙人民表示受够了之前,哈马斯必须投降。”

  报道称,在军事上,这一新战略的基础是侦察,这就是天气对此次地面进攻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因。卫星图像,特别是侦察无人机必须提供加沙地带的实时高分辨率图像,这样以军才能尽快作出反应。这是避免以色列国防军遭遇意外的唯一途径。

  报道还称,在理想情况下,无人机可从不同角度提供哈马斯武装人员的所有活动信息,展示隧道入口、可能的伏击地点和狙击手位置。这样才有可能及时消除威胁,以色列显然是这样计划的。美国在IS的两个据点摩苏尔和拉卡也是这样做的。

  报道称,IS的阵地受到重炮日夜不停的轰击,此外还有战斗机不间断的空袭。尽管攻势猛烈,但这些行动依然耗费不少时间。“解放”拉卡用了4个月,“解放”摩苏尔用了9个月。IS凭借游击战术一次又一次地收复失地,从而拖延了攻势。

  报道称,加沙也存在这种危险。因为哈马斯很可能经常“隐形”行动,就像IS在伊拉克和叙利亚作出的“经典示范”一样。例如,地道通向建筑物,人们可以通过墙壁上的“老鼠洞”从一栋房子到达另一栋房子而不被发现,然后又消失在其他地道中。

  IS武装分子有指引他们在地下系统活动的地图。在哈马斯方面,情况应该无异。以色列军队突然遭遇伏击的危险相应也很大。

  报道称,哈马斯组织结构分散,执行任务的通常是小型部队。每支部队都配有重机枪、反坦克武器和投掷炸药的无人机。通过炮击和空袭很难彻底消灭这种小型作战部队,同时也会给平民带来巨大风险。

美国首款第六代轰炸机B******  11月10日,美国B-21“突袭者”战略轰炸机进行了首次试飞。该机作为美国近30多年来研发的唯一一款新型隐身战略轰炸机,长期处于高度机密的状态。也正因如此,其一举一动始终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关于其战场运用、战略影响等一系列猜测。

  美国首款第六代轰炸机

  据悉,此次试飞任务是由美国空军测试中心和第412测试联队的两名飞行员执行,飞机从帕姆代尔空军基地的空军第42号工厂出发,飞往爱德华空军基地。试飞检验的性能包括轰炸机航程、打击能力和稳定性。下一步,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将完成另外5架B-21轰炸机的生产,与首架飞机一起共同组建试验机群,在爱德华空军基地完成各项测试。

  出于保密的原因,美军对B-21轰炸机的消息很少透露,只是在近年来该机研制的尾声才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2020年1月,美国空军与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共同公布了B-21“突袭者”轰炸机的外观概念图。去年12月,B-21终于在加利福尼亚州帕姆代尔空军基地的空军第42号工厂首次正式公开亮相,人们才看到飞机的真实面貌。

  在技术性能方面,B-21轰炸机采用飞翼气动布局,具备全向全频谱隐身能力。该机机组乘员两人,机身宽45.72米,空重约32吨,配备两台涡扇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约82吨,最大飞行高度1.8万米,最大航程8000公里,且具备空中受油能力。该机的外形尺寸小于美军现役B-2“幽灵”隐身战略轰炸机,但完全继承了B-2隐身轰炸机低可探测性的总体设计,因此也被人称为B-2的“缩小版”。

  在生产制造方面,B-21轰炸机由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研发制造,在全美国有40个州将近400余家公司为其提供零配件,整个研制、生产的总费用将超过320亿美元,其生产、维护成本与B-2相比大大降低,每架轰炸机的采购成本约7亿美元。这从根本上避免了B-2轰炸机生产、维护成本过高导致无法批量生产制造,且不能在海外基地部署的缺陷。

  在携带弹药方面,B-21轰炸机主弹仓内可携带约9吨弹药,可搭载美国空军现役多型制导或非制导机载常规弹药与核弹药,未来还可搭载LRSO远程防区外空射核巡航导弹、AGM-183A空射高超声速导弹等新一代机载弹药,从而使其具备核常兼备的打击能力。

  在电子信息方面,B-21轰炸机具有很强的侦察监视、电子攻击和数据共享能力,在战场上可以充当一个通信和数据链节点。对此,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曾公开表示,B-21“可以处理从收集情报到战斗管理的任何事情”。不仅如此,该机还具备指挥控制无人机的能力,可在作战区域内指挥多架无人机攻击大范围内的多个目标。

  按照美国空军发言人斯特凡内克的说法,B-21轰炸机是“增强长期、远程、穿透打击军事潜力的关键一步,用于遏制针对美国及其盟友、伙伴的侵略和战略打击。”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也对外宣称,由于可以与其他飞机协同,适用新武器,B-21轰炸机属于第六代轰炸机,是“美国空军未来的基础”。

  根据美国空军披露的消息,B-21轰炸机将在2026年-2027年正式服役,在2027年投入战斗值班,最终的采购量将达到200架左右。在2040年前,该机将完全取代B-1B“枪骑兵”、B-2“幽灵”两型美军现役战略轰炸机和B-52这一服役时间最长的战略轰炸机。对于首批飞机具体的部署地点,美国《空军与太空军》杂志称,第一批投入使用的B-21轰炸机将部署在南达科他州埃尔斯沃斯空军基地,维护工作将在俄克拉荷马州廷克空军基地进行。

  美核打击力量的重要支柱

  美军对于B-21“突袭者”轰炸机的作战运用有着非常明确的考量。美国空军将B-21轰炸机定位为未来轰炸机部队的骨干和空中远程打击编队的核心,凸显了“突袭者”承担纵深打击作战重任的运用特点。

  在打击模式上,B-21轰炸机兼具临空和防区外打击双重打击任务。美军设想,B-21轰炸机将与F-22、F-35两型隐身战斗机组成“全球打击特遣部队”,可在24小时内机动至全球任何一个地点,对作战对手重要指挥、预警、通信与防空等节点目标实施“斩首”打击。

  作为美国空军新一代主力空中作战平台,B-21轰炸机将成为美军“穿透性制空”作战概念的重要支撑作战力量。所谓“穿透”是指突破对方的防空体系,在距离目标较近的空域实施精确打击。在这一作战概念中,B-21轰炸机将凭借自身强大的隐身性能和突防能力,突入对手纵深区域,对各类重要目标进行精确打击。

  在打击手段上,B-21轰炸机具备常规打击与核打击两种打击手段类型。由于内置大型灵活的有效载荷舱,其可以携带B-61Mod12型战术核弹头和其他多型核弹头巡航导弹。因此,B-21轰炸机在未来取代目前在役三型战略轰炸机之后,将成为美国“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打击方式上,B-21轰炸机兼容了有人、有人/无人协同两种作战模式。除了与有人隐身战斗机编队突击、自己单独突击的有人操纵作战运用之外,B-21轰炸机还具备对无人机的指挥控制能力,即能够在作战区域内与美国空军在研的CCA无人机、“空中僚机”无人机进行有人/无人协同作战。

  除此之外,B-21轰炸机采用开放的系统架构,依托强大的信息网络能力,纳入了美军的“联合全域指挥控制体系”,可与网络战、电子战等信息作战力量协同,可与其他有人机、无人机、卫星等组成联合火力体系,对对手高价值目标实施打击。在这种的情况下,B-21轰炸机将成为未来美军联合作战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多功能作战节点。

  紧盯亚太战场

  B-21“突袭者”轰炸机的出现适应了美国“大国竞争”的战略导向,为此,美军在不同场合都表示出要将B-21轰炸机部署在亚太地区的计划。

  2020年6月,时任负责印度洋-太平洋事务的代理助理国防部长戴维·赫尔维就对记者表示,“我们正在进行投资,如潜艇、新型B-21轰炸机和P-8飞机,以确保我们的持久优势。”美国兰德公司在其研究报告《理清对抗大国最需要的军事能力》中指出,“对手的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能力都明确旨在与美国和其盟国部队保持距离,并在足以造成既成事实的时间段内压制美国和盟国的行动。”因此,美国认为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对美军在印太战区的力量投送构成了严重挑战。而B-21轰炸机正是满足了美国在印太战区可能面对任何冲突的核心诉求,即能够在数小时内到达、渗透并在整个战区内发挥作用。

  除了性能上满足特定战场的需要之外,成本较低的B-21轰炸机可形成数量规模,这样才符合美国的战略需求。因此,质量与数量是美军在未来“大国竞争时代”,即所谓高端战争中要保持优势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关新闻

RELATED NEWS